基本面分析法

基本面分析中的一些错误认知

发布日期:2021-07-13 浏览次数:729

有的交易者非常关注基本面消息,看见一条消息,立马判断是利空还是利多,并据此进行交易,但结果发现市场对此消息竟然没有反应,有时甚至还会走出相反的行情。这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,是否对消息的理解太简单了,出现认知偏差。


(1)缺乏整体观

有报道说:“某地棉花产量今年有望比去年增产10%。”这一消息对行情是利多还是利空?有人可能会不屑一顾地回答:供给增加,显然是利空。能下这个判断吗?不能!因为该地增产不等于其他地方也增产。如果报道的内容为“我国棉花产量今年有望比去年增产10%”或“全球棉花产量今年有望比去年增产10%”,那意义就不一样了。

“全球棉花产量今年有望比去年增产10%”,仅凭此还不足以判断供需关系,因为还不知道今年需求情况怎么样。如果今年全球棉花需求有望比去年增长15%,恐怕大家还是认为行情应该上涨。

如果有报道说,今年棉花增产10%,需求量增长8%,是不是一定供大于求了?还不一定。因为你必须结合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后才能判断。如果今年增产10%是在过去几年大幅减产的基础上实现的,很可能今年的实际产量仍旧低于需求量。即使是实际产量与需求量差不多,也可能因为去年库存大幅减少仍旧显得供应紧张。

基本面分析要求的是能够全面反映供需两方面的数据,归纳起来就是“全面系统”。单方面的数据不足以判断,局部的数据更无用处。


(2)断片式理解

看电影遇到断片,跳过一大段情景,容易产生莫名其妙的感觉。同样,在期货交易中,人们对新出现的信息也应该连续关注。

比如,新进场的交易者看到一条信息说:世界棉花产量估计会增加10%。第一反应就是看空棉花。但是如果早在几天之前就有类似的预测认为产量将增加12%,价格就该反应性下跌了,现在新的预测调整为10%,是不是反而有些利多的意味了,价格有所反弹很正常。理解偏差的原因是该交易者没注意到以前就有过的类似消息,这就是典型的断片效应。


(3)将商品成本视作期货价格的跌底

期货价格下跌到很低时,交易者难免会将价格与产品的生产成本进行比较。的确,价格如果长期低于生产成本,生产者会考虑退出该品种生产,最终导致供应大幅减少,促使价格回升。但是,必须知道,这需要时间。在大规模减少供应未成为现实之前,价格跌破成本甚至相当一段时间内一直在成本之下运行仍是可能的。

当然,不同品种的价格,在生产成本之下运行的可能性不一样。一般而言,可以储存的品种,如金属铜、铝、黄金等,生产成本的支撑力度大一些。但对农产品来说,支撑力度就弱得多。即便价格下跌到成本以下,如果供给仍然大于需求,价格就还可能下跌。由于农产品种植的季节性和种植刚性,价格的调整一般至少需要经过1年甚至几年的时间。


在国际农产品期货市场上,曾经几度出现过期货价格低于农产品成本价格的现象,比如,白糖期货市场上,糖价居然跌到比包装袋价格还低的程度。换言之,等于是糖不要钱了。为什么会如此,因为当时的糖实在太多了,由于储存条件有限,不使用就会自己融化,如果能出售,至少还能回收包装袋的成本,总比分文不值好。


案例

2020年4月20日,是美国纽约商品交易所轻质原油4月交割合约的最后交易日。在此前数日,交易所通知调整交易软件,允许价格出现负值。结果当日早盘低开,盘中持续走低,尾盘加速下跌,收盘时居然跌入负值,收于每桶-37.63美元。


来源:中国期货业协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