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面分析法

基本面及基本面因素

发布日期:2021-07-13 浏览次数:690


导致商品价格忽高忽低的原因是什么?经济学中有一条基本原理:在非管制的自由竞争市场中,决定价格涨跌的根本原因是供求关系。


当商品供大于求时,商品的价格就会下跌。供大于求时,肯定有一部分商品卖不出去,这时不少人都会想到降价促销这一办法。而只要有人带头降价,在竞争的压力下,其他供应商就不得不随之而动,甚至掀起一股竞跌之风。反之,当商品供不应求时,商品的价格就会上涨。供不应求时,一些为了先得到这种商品的需要者宁愿出高一些的价格,这样,在需求者的竞价压力下,价格就会开始逐渐上涨。


通常,人们总是希望价格稳定,认为价格波动不是好事情。其实,价格波动也并非全无好处。按经济学的原理来说,正是因为价格有涨有跌,才使得商品的供求之间不会出现长时间的缺口,因为价格涨跌可以起到调节供需的作用,起到弥补缺口的作用。


比如,供大于求时,降价会增加需求量,促使供应者减少供应量。显然,这些都是有利于扭转供大于求局面的。为什么降价会增加需求量呢?一是因为降价后,使用者会觉得便宜而增加使用;二是因为大多数商品之间有一定的替代关系,例如,豆粕和玉米都是重要的饲料来源,饲养业在使用时会比较它们的价格,如果豆粕价格大跌,饲养业会觉得多用豆粕少用玉米更经济,这就是替代效应。为什么降价又会起到减少供应量的作用呢?那是因为在降价之前,该商品的生产商因为有利可图而愿意多生产。而降价后由于利润降低,甚至亏损,生产的积极性自然就降低了。当一部分生产者减产或停产后,总的供应量不就减少了吗?同样,当供不应求时,涨价也会产生减少需求和增加供应的双重结果,其最终效应也是缓解供不应求的局面。


供需平衡

一些商品的价格经常会涨了又跌,跌了又涨,呈现出一种周期性的状况。这说明了什么?说明市场供需这对矛盾是动态的,是始终存在的。供大于求的局面形成后,价格会下跌,实际上,也可以理解为下跌的价格发出了供大于求的信号。在价格下跌的过程中,供应量逐渐减少,需求量逐渐增加。一段时间后,市场可能已经达到某种程度的均衡,即供需相当。但由于市场的惯性作用,价格还会继续下跌,以至于不知不觉中,市场可能已经转化为供不应求的局面了。这时候,人们会发现,价格不仅跌不下去了,而且又开始回升了。价格回升,是供不应求的信号。一路高涨的价格,一方面会促进使用者尽可能节约使用,减少需求;另一方面由于生产商的利润越来越大,会促使他们扩大生产能力,增加供应量,同时,高额利润还会起到诱使其他生产者加入该生产行业,使供应量进一步增长。然而,这些都需要时间,在增长的过程中,价格还会上涨,一直要等到供大于求的局面又形成后,才会迎来另一个循环。


尽管供需平衡是一种理想状况,但遗憾的是,即使暂时形成了这种格局,迟早也会被其他因素打破。这些“其他因素”有两个特点,一是多且复杂;二是在这些因素中,有些还是人类无法控制的。


不妨举几个例子。

假设某种商品目前的价格是均衡价格,在这个价格下,供需双方不仅满意而且供需数量也差不多。但是,该商品的生产成本在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下,大大降低了。对生产商来说,暴利替代了原先的薄利。在这种情况下,生产商当然愿意扩大生产,提供更多的产品。于是,原先的供需平衡一下又变成供大于求的关系了。


又如,某一农产品的供需几年来一直处于均衡状态,价格几乎没有什么波动。但一场自然灾害,使得该产品的产量大幅下降,供需平衡的局面还能维持下去吗?或者,该年恰恰是风调雨顺,总产量比往年高出许多,供需平衡的局面不是又被打破了吗?


现在明白了吗?所谓的“基本面”就是“供求关系”,基本面分析就是分析“供求关系”,凡是能够影响供求关系的因素就是“基本面因素”。


来源:中国期货业协会